EN

终结“执行不能”困局,检察院创新监督机制护航著作权

2025-04-27 127

内容来自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有修改

近日,“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著作权被侵权民事执行监督案”经湖北省检察院推荐,入选2024年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该案通过检察机关的精准监督,破解了知识产权案件“执行难”困局,为市场主体注销后的责任追溯提供了司法实践范本。


案件回溯:侵权判决遭遇执行僵局

2021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音集协”)起诉湖北省咸宁市4家歌舞娱乐场所及1家文娱公司未经授权使用音集协管理的音乐电视作品。经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认定被告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判决其停止侵权并赔偿音集协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22万余元。然而,2022年4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因未查控到可供执行财产,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案件陷入僵局。


检察监督:大数据筛查突破执行困境

2024年8月,咸宁市人民检察院启动民事执行监督程序。经调查发现,涉案4家个体工商户及1家文娱公司虽在判决后注销登记,但依据法律规定:个体工商户的字号经营者、未经清算即注销公司的股东仍需承担赔偿责任。检察机关通过大数据筛查锁定线索,运用调查核实权明确责任主体,并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推动重启终本案件复查程序。最终,法院依法追加相关责任主体,至2024年12月执行到位19万余元。


创新意义:明晰规则提振维权信心

本案的突破性集中在三方面:一,破解执行难题。检察机关通过民事执行监督程序激活“沉睡案件”,填补了知识产权案件“执行不能”的治理盲区;其二,确立责任追溯规则。明确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及违法注销公司股东的连带责任,为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划清法律红线;其三,数字赋能监督。利用大数据技术筛查线索,结合调查核实权实现精准监督,通过监督挽回权利人经济损失,以高质效履职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彰显了智慧司法的实践效能。


典型价值:护航创新发展的司法示范

该案的成功办结,既是司法与检察监督协同保护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也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注入强心剂。其通过个案实践确立的规则,既警示市场主体“侵权代价不会因注销而清零”,也增强了著作权人和集体管理组织的维权信心。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此类案例通过强化执行环节的司法保障,切实维护了权利人合法权益,为优化创新生态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