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界资深人士展开研讨 音乐工业的自救之路
2009-06-22 2764
本期创意经理人俱乐部由歌华大厦移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歌德学院和本报邀集中德音乐界资深人士就中国音乐产业发展之路展开研讨,各路专家建言献策,为行将崩盘的产业带来些许希望。
差距篇
“此外,我们这个机构工作集中在一些特殊领域,我们非常清楚的是我们主要资助摇滚、流行和爵士音乐而非古典音乐。”Jens Michow表示。
巨鲸音乐网创始人、CEO陈戈认为,对于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在音乐相关产品上的花费, CD(包括盗版)占137亿元人民币,无线手机音乐、彩铃等业务有105亿元人民币。过去5年数据显示,中国传统CD销量和无线音乐销售并没有因为网络音乐的兴起而减少。同时中国音乐网民已经迅速增长到2亿以上。目前市场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运用技术的进步增加唱片公司在所有领域的市场份额和收入比例。比如CD销售,唱片公司只拿回了不到5%的收入。手机音乐增值服务上PAY-OUT也只有2%-3%。
“北京和柏林在音乐文化上还存在很大区别。首先两个地方的人们去俱乐部听音乐,在欧洲地区看来是一件重要事情。当地的年轻人都会精心打扮后去听音乐和娱乐。但是在中国,很多人都是选择穿着裤衩、拖鞋走入俱乐部。如果在俱乐部门口问到没有座位的话就会放弃。而且在俱乐部休闲的过程中,听音乐并不是他们选择来俱乐部的首个目标,喝酒和交朋友成为了他们来俱乐部的惟一理由。我们以前做俱乐部的时候研究过各种办法希望能提高客流,但是调查下来,我们却发现一个俱乐部的好坏,往往是由俱乐部是否拥有大量‘美女’而决定的。”张有待无奈地表示。
现状篇
“作为音乐渠道商,跟四大唱片公司合作的确能得到最多、最全面的音乐素材。但是却存在一个问题——音乐内容过于注重消费者、过度强调市场化,忽略创意。现在整个世界音乐市场,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大部分渠道公司只与主流公司签约,给中国音乐市场带来一种局限性,而且与市场需求趋势相违背。因此,我们的音乐市场中需要独立厂牌的公司。”臧彦彬说,“目前,这种独立厂牌公司在中国是长期被忽略的。而在国际音乐市场上,有很多独立厂牌的音乐公司占据了音乐市场一席之地。比如说全球古典音乐的第一品牌,加拿大最大的经纪品牌公司,它完全独立于五大品牌之外。从世界音乐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独立厂牌的营销模式将更适合中国艺人去国际市场中发展”。
臧彦彬认为,目前全国半数以上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无线进行下载和分享。作为现在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一个新的盈利模式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随着数字音乐的出现,我们音像市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成功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我们在整个音乐市场的几大方面相对还处于割裂状态,演出管演出,制作管制作,网络移动又是一方,各自为政。其实中国的市场很大,任何一家要把中国市场全部做完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要集合起来,把整个音乐市场做完整。”
对此,针刺疗法制作人、DJ翁翁也有着相同的看法。“5月23日,我们在751前面的动力广场做了一次真正得到政府认可的音乐节,现场大概有7000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现场的电子音乐在中国还是有市场的,但是需要我们再去准确地了解市场进行运作。”
困惑篇
在臧彦彬看来,五方面的因素困扰着中国音乐难以走出国门。“第一,制作水准。对于我们的音乐,在整体的制作水准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差很远。第二,营销模式。在我看来,音乐产业发展的这几十年时间中,直到现在我们对于音乐产业的营销模式还是在套用上个世纪的模式,从这一点我们就已经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家。第三,著作权保护。提起著作权,我们跟国外的差距就差得更远了。国外很早以前就有相关公播权法律的制定,而我们国家至今才提出了关于电台和电视台收取版权费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我们依旧没有看到关于录音制作权、表演者一些相关的权利被反映出来。第四,内容创新。音乐内容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跟风,虽然现在整体看来我们音乐内容还是朝向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多元化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发展下去了。因此,我们需要在未来的内容创作上多尝试一些创新的创作理念。第五,人才。在中国,我们不缺创作人才,甚至可以说我们国家还是拥有着一批非常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但是目前的音乐市场,我们缺乏的是经营管理人。纵观整个音乐市场,我们也拥有一些不错的音乐,但是由于经纪人的匮乏使得我们很难把好的音乐成功地推向市场。”
对此,北京声演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崔人予也有着同样的看法。“通过我们公司走出去的音乐演出大多需要中国元素才能吸引到国外的音乐爱好者。但是,如果真的拿着二胡去给音乐爱好者演奏一出《二泉映月》的话,我恐怕没有人会再去选择听中国音乐了。因此中国音乐要走出去,一定要注重民间中国元素与现代音乐的结合。”
去年8月30日,北京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江凌带着歌剧《木兰诗篇》在奥地利国家歌剧院演出,与德国乐团进行了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我们一些中国同行经常谈‘走出去’,但永远有一些困惑。有很多中国人在澳大利亚举办音乐会,回到国内也觉得很荣耀,但是却没有达到真正的市场价值。而且,我们走出去的大部分节目是杂技和魔术类节目,种类比较局限,大多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江凌说道,“‘走出去’的同时,我们总是问别人,这个节目怎么才能卖掉,而忘记问自己,应该用多少时间来研究产品。‘走出去’应该从文化产品和音乐产品的设计开始,精选文化种子,对产品本身进行开发和设计,因为好种子才能产出好果实,对新型产品的未来,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产品设计开始。同时要更多地载入新的东西,把现在的产品附加更多的附加值,不断创新。‘木兰’就是被很多外国人和外国市场熟悉,有了这样的基础,制作出的歌剧才能在创新的基础上被广泛接受,才能到国际上演出”。
前景篇
“技术的进步能不能帮助唱片工业产生商业模式,针对中国现在5亿的手机用户和大量音乐的使用,能否有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问的问题。技术的进步能不能产生数字唱片,技术的进步能不能帮助唱片公司进行一种转型。”陈戈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音乐产业发展机会还是很大的。
此外,臧彦彬认为,中国音乐公司必须要与国际接轨,不能闭门造车。通过海外交流的形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目前,我们的音乐市场吸引着众多国外音乐公司的关注。这对于我们音乐产业内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遇。